近些年来,随着青少年近视人数的增多,验光配镜行业的质量引起了高度的关注,2018年8月,国家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发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2019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就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建设兵团签订责任书,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各地也纷纷出台方案及考核标准,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推进眼视光相关产品认证、验光配镜服务认证工作。
多年来,我国的眼镜验配行业存在两个痛点,一是在准入要求方面,行业准入门槛低、无须进行前置审批要求;二是政府监管重点关注眼镜产品的质量、验光配镜设备的计量,对验光配镜过程和服务质量关注度不够。同时,我国把眼镜产品定义为工业产品,所以,工业角度的“合格”不等于光学角度的“合适”。在专业性方面,我国的眼镜验配行业还存在3个问题。一是验配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指出,我国开设视光学专业的大专及其以上高校10余所,每年培养的视光学高级人才不足300人;职业技术学校约40家,输出人员不超过3000人;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培养,2-3个月速成,工作经验和专业背景严重缺失。据相关统计,我国每200万人中不足一名验光师。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验配眼镜行业”定义为一般的服务业,“验光”和“配镜人员”这两个职业与“物业管理、美容美发、浴池服务员”等职业一同被列为“社会服务和居民生活服务人员,从事中介等社会服务和物业管理等居民生活服务的人员”,这与验配过程中需要的专业技能极为不匹配。职业定位未凸显专业性。二是验配设备存在简单、精度差等问题,精准验配得不到保证。三是技术流程、标准不统一。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存在验光、配镜技术流程不完整、不规范的问题。
因此,我国多地相继制定了验光配镜服务认证的技术规范,从技术、服务和管理要求方面,提出验光配镜的基本要求、服务要求和管理要求,并且除在通用的服务特性测评、服务管理审查的模式基础上,还不同程度增加了顾客调查、产品抽样检验,以增强客户体验、满足验配要求。认证结果,以符合性结果来判定是否通过。开展验光配镜服务认证围绕店铺制度管理、人员资质能力、设备配置及设备管理、产品质量保证方面,提升了验配企业的技术水平;从验配技术的专业化、流程规范化、编制指导书方面,规范了技术服务标准;多渠道的服务响应和服务改进,让客户感知专业的技术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所谓近视防控,就是预防和控制。从预防的手段看,包括教室光环境、满足人体工效学的科学坐姿、控制电子眼镜产品的使用,以及读写光线要求,还包括眼保健操、户外活动等。从控制的角度,因为近视是不可逆的,目前眼科医院公认的3种方式即佩戴眼镜、外科手术以及阿托品眼液的使用。最常用的方式还是佩戴眼镜,精准的验光配镜从眼视光学角度提供科学的近视防控服务。因此,作为非专业的人士,在验光配镜过程中,查验相关企业是否获得服务认证能够更可靠的保证你所配制的眼镜的质量,更有利于对近视的防控。
相关企业认证信息,可查询国家认监委网站www.cnca.gov.cn
附件下载: